薛立人 ?任利戈
?
淮北鹽場,歷史悠久,是我國北方四大海鹽產區(qū)之一,在戰(zhàn)爭年代,素有“華中金庫”之美稱,是華中抗日民主根據(jù)地財源的一大支柱。
(一)
為加強鹽場領導,盡快恢復生產,上級十分重視鹽場組織機構的建設,不斷根據(jù)斗爭形勢變化,適時調整機構,實施強有力的指揮。
早在1945年秋,中共中央華中局開始對勝利后的鹽場接管和生產恢復工作進行了周密的安排,并決定抽調得力干部籌建兩淮鹽務管理機構。
1945年12月,駐場總辦事處主任馮二郎同志,親自召集陳家港地區(qū)原公司掌管、幫廩有關生產人員座談會,宣布我黨接管和恢復生產的方針政策,闡明我黨以恢復生產為重的政策,對廣大灶民負責,對私人鹽田,先接管,先生產,后審查。凡屬敵偽財產均予以沒收;凡屬民族資本一律受到保護。號召大家動員外出的灶民回來,重建家園。
1946年2月,淮北鹽務局成立,局設生產科,科內設場產股、糧食股、工具股,負責灌河兩岸鹽場的全部場產工作。包括鹽田工程修復、灶民住房修建、灶民吃糧調運、生產工具的采購制造及在灘勞動力的調配組織等。
為適應國共兩黨和各民主黨派組成聯(lián)合政府,進入民主、和平建設新中國的可能性,相應地調整了鹽場機構,將鹽場的鹽務行政和生產運銷工作分開,原淮北鹽務局所管轄的生產經(jīng)營職能全部劃出,另組建蘇北鹽墾公司和中正圩務總所,成為獨立的經(jīng)濟實體。公司下設3個制鹽場,公司、圩務總所內設有圩務處,場內設有圩務股,場下設立若干圩務所。
1946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置全國人民的和平愿望于不顧,大舉向我中原解放區(qū)進攻,繼而背信棄義,悍然撕毀“雙十協(xié)定”,全面發(fā)動了反共反人民的內戰(zhàn)。蘇北我軍主力轉移北撤以后,鹽場鄰近的縣城相繼為敵占領,盤踞在板浦、海州、連云港一帶的國民黨地方武裝,也向我鹽場步步緊逼,埒子河以北為敵人占領,灌河以西即成游擊拉鋸形勢,從此淮鹽生產進入了炮火聲中。
這時,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內,包括財政部長俞鴻鈞在內一批上層人士,利用軍調處三人小組中的美方人員,利用垣商中的政客紳士,上下勾結,四處游說,收集情報,誣蔑我方不恢復生產。美蔣反動派到處玩弄花招,制造謊言,妄圖篡奪抗戰(zhàn)勝利果實,也曾妄圖把已被我解放和接收的淮北鹽場重新奪回。這個陰謀,被我鹽場軍民,依據(jù)黨中央、毛主席關于保衛(wèi)人民勝利果實,“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指示精神所粉碎了。
為適應對敵武裝斗爭的需要,鹽場工作中心、機構設置全部轉入戰(zhàn)時狀態(tài)。首先成立了鹽特區(qū),黨內成立特區(qū)委員會,對鹽場黨、政、軍、鹽務行政和鹽業(yè)生產運銷工作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其次,加強了武裝建設,組建鹽警團;再次,將鹽場地方政權,劃歸淮北鹽務管理局統(tǒng)一領導。局下設陳港、堆溝兩個行政區(qū),以后又將灌東制鹽場改為灌東區(qū)。區(qū)內設統(tǒng)管生產經(jīng)營的場產股、供應股、財會股。將下屬所有圩務所一律改為鄉(xiāng)公所,鄉(xiāng)長也是工長,主要精力抓生產。
(二)
我們開始進駐鹽場,是同部隊住在陳家港街上,圩下、草地,時有被敵劉九功部出入騷擾。灌東鹽場境內的灶民,有很多人為了求生四處流散,有去農村投親靠友,有到東小灘(現(xiàn)新灘鹽場)就業(yè),有到連云港碼頭挑煤,也有流浪乞討,多數(shù)聚集在陳港小碼頭一帶。
當時社會各界和灶民群眾,對我們這次解放能否留守扎根持懷疑態(tài)度。他們認為,國民黨、舊公司遲早還是要回來的;對我們能否有足夠的物力、財力投入缺乏信心;特別是對1943年春第一次解放陳家港,只住了8天,后主動撤出,將繳獲的糧食、存鹽和物資分發(fā)給群眾,并炸毀了揚水站,燒毀了木制碼頭有很大誤解,認為這次也主要是搶運存鹽,鹽運清就走,不會恢復生產的。針對群眾的疑慮,我們反復宣傳黨的性質、宗旨,并著重從我黨領導下的東小灘,鹽業(yè)大發(fā)展,灶民生活大改善為鏡子,有力地消除了大家消極情緒,群情振奮。
(三)
當時的生產方針是“發(fā)展生產,保障供給”“部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發(fā)動組織群眾,齊心協(xié)力,群策群力,戰(zhàn)勝困難。第一大難題,灶民下灘沒房住,我們及時調運一批毛竹和山松棍,灶民自己動手搭棚子;第二大難題,沒有原料水,灶民自發(fā)地挖土腰埝子、筑圩堆,準備納潮積水。4月中旬(農歷三月半汛)突然來了一次遍灘潮,潮位高,濃度高,到處拿得滿滿的,灶民們高興地說:“過去,三月三,潮水不下灘,如今,三月三,潮水滿鹽灘,真是共產黨得天時了,今年生產有希望。”第三個大難題,沒有灘用工具,發(fā)動工人到處收回流失的鹽用工具,組織陳家港街上木工搶制大锨、刮板,木材不足,去農村收購樹木代用拼湊,缺乏盤鹽跳板和水車箱大木料,就雇工人將燒毀木制碼頭地下樁(美國方松),全部刨出來,一根碼頭樁,可以做5塊大跳板。
經(jīng)過兩、三個月的緊張籌備,1946年春曬大生產熱火朝天地掀起來了。為了滿足大生產的需要,繼續(xù)組織大批人員,努力搞好后勤供應,從灌云、濱海、漣水等縣調進大批玉米、小麥、大米,按月發(fā)給灶糧,這一點對長期飽受風霜饑寒的灶民感受最深。他們感激地說:“舊公司、日偽軍不把我們當人,吃的是高粱、山芋干等粗糧,胡說什么,灶民吃大米沒有勁,共產黨把我們當親人,每天吃細糧,天天過年。”我們又從農村購進大批苫蓋鹽廩用的鹽席、鹽簽,保證豐產豐收。這一年,灌河兩岸的原七大公司境內共產鹽50萬擔,有力地保證了民食軍需。
1946年11月,徐圩、灌西鹽場相繼為敵占領,1947年5月,敵又占領陳家港。自此一年多的時間內,鹽場對敵斗爭成為拉鋸式的,有進有退,生產處于時產時停的狀況。當時的口號是“一手拿槍,一手拿鍬”,白天堅持搞生產,晚間站崗放哨打游擊。為了體現(xiàn)解放后的灶民當家作主,又廣泛地組織了“灶聯(lián)會”。對灶民進行了翻身做主人的自我教育,開展了勞動競賽。
1948年11月,隨著淮海戰(zhàn)役序幕拉開,盤踞在海州、新浦、連云港的國民黨軍,主動龜縮西逃,淮北鹽場和連云港市同時宣告全面解放。三年的炮火聲中,在黨的領導下,淮北鹽場廣大灶民,堅持了武裝斗爭,堅持了大生產運動,堅持了邊產邊銷,為支援戰(zhàn)爭取得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